近20年来,各地乡镇企业先后起步,异军突起。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改变了单一农业结构,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而且为国家工业化与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在新形势下,乡镇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前,乡镇企业既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跨世纪难题”。
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以后,乡镇企业失去了“短缺经济”条件下巨大的发展空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这是乡镇企业多年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矛盾的一种暴露。乡镇企业创业主要依靠城市工业的简单转移,大多使用城市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旧机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在市场上只能补缺而难以竞争。这种“先天不足”,正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乡镇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推进产业升级。通过与外商合资“引进技术”,通过参加企业集团“借用技术”,通过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发明技术”,是当前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三条有效途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能见物不见人,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买方市场下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既要重视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又要努力引进专业人才,并以合理的报酬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各地可兴办一些专业性技术市场与信息市场,大力发展软件技术的交易活动。
为了减少过度竞争的压力,乡镇企业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一个大市场。乡镇企业首先要立足于开拓农村市场,根据农民生活与生产消费需求及其特点,设计与开发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不能把农村视为城市淘汰商品的处理场所,而应在建材、家电、农机、服装等农民消费的重点领域增加供应,培育市场。同时,乡镇企业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占领城市市场与增加出口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体、实行工厂与农户联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利用经济手段规范和加强副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是乡镇企业一个有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为了寻找竞争优势,乡镇企业应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劳动力成本高低都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乡镇企业应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发挥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城乡工业要因地制宜和适当分工。乡镇企业不仅应办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要开拓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乡镇企业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高速度,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经济增长乏力已经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焦点。
在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是扩大投资,遏制投资需求的惯性下滑。不少企业的经营者看不清市场,缩手缩脚,不敢投资。他们消极地认为:“不投是等死,投是找死。”一些金融部门担心不良债权增加,因而惜贷现象相当普遍,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控制偏紧。这一方面表明企业与银行的风险意识显著增强,是一个进步;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企业与银行部门的风险承受力过低,程度不同地患有“市场恐惧症”。这种毛病关起门来是治不好的,必须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才能逐步消失。因此,要活跃投资主体,增强投资信心。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从宏观上看,目前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正在逐渐回升,但企业技改投入继续下降。这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表现。要通过加速折旧、提高企业技改投入的比重,来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是以投资唤起新的投资的有效途径。
乡镇企业增长乏力的另一个原因,是自身机制的活力衰减。乡镇企业初创时期,经营机制灵活,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扎下了根。同时,乡镇企业也在传统体制的包围中发生了一些“同化现象”:产权主体单一、政府干预过多、非生产性人员增加、决策经营责任不明晰、集体资产浪费与转移等。这些被称之为“二国营”现象,至今仍在一些乡镇企业中存在,甚至继续滋长。这便要求我们必须深化乡镇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扭转乡镇企业是社区政府附属物的局面,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同时,要切实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使乡镇企业能够轻装前进。
工业集中是乡镇企业提高增长活力的必然选择。首先是空间的集中,走出“村村办厂、队队冒烟”的小农经济模式,精心培育与发展专业开发区和一级专业批发市场,发挥地方特色产品的聚集效应。这也有利于节约耕地、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升级的成本。其次是非空间的集中,即优势企业在集团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与名牌产品效应,带动一批弱势企业走出困境。
城镇化是乡镇企业发展新的动力。人口集中也能创造消费与投资需求。为此,应当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以小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从而促进乡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目前,无论是乡村两级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存量资产缺乏流动性,忽视企业外部交易。这导致了乡镇企业资产分散、配置效率低等竞争弱势。为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与规模经营,乡镇企业改革的重点应是资本营运,实施企业重组、资产重组与产权重组。
一是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产权主体单一的企业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内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小型集体乡镇企业在改制中大批转为私营企业,产权主体仍然比较单一。因此,我们不仅要突破单一集体所有制的模式,而且还要超越私人与家族公司的局限,实行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搞混合经济。这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监督、减少交易成本与隐性支付,都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二是实行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应当鼓励有资金实力与有技术专长的人共同购买、租赁原集体乡镇企业,为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在改制中,经营较好的企业不应排斥职工持股,可允许经营者、技术骨干或供销骨干多持股或持大股。但对长期亏损、净资产少或零资产与负资产的企业,不宜让原经营者持大股或低价购买。应通过公平竞争选择买主或经营者,鼓励管理与技术人才创业。
三是拆除企业与资产重组的行政障碍。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跨所有制的阻力已经减少,但部门、地区等行政性隶属障碍依然存在,甚至某些行政关系的障碍有增无减。这个问题只有从上往下来解决,才能有较大的成效。一些具有较新技术与资本实力的大型企业与企业集团,应利用当前产权市场交易价格偏低的有利时机,实行低成本扩张。优势企业的兼并行为,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导向,但不要进行强制性干预。优势企业对弱势企业不能进行照顾、背包袱性的“兼并”,应按经济规律形成规模竞争力。
四是防止集体资产转移与流失。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集体企业资产评估的科学化与管理,加强产权交易的公开化,制止私下交易与转移集体资产的腐败行为,不能让“穷庙”中的“富方丈”在改制中继续转移集体资产,中饱私囊。改制决不是要把集体经济统统改掉,而是要把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改制为新型的集体经济,是要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经营者与职工的量化分红股,应视实际贡献拉开一定的档次,但差距不宜过大,以防止发生新的不公平。量化分红股的依据,是职工过去的劳动积累,因此应探讨“残缺产权”向完全产权过渡的方式与条件。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